【主僕之言】發現渴求,遇見上主

1236

黃海恩宣教師 基道堂

如何面對邪惡和不公義?如何承載被罪所傷的生命?作為牧養聾人的牧者,經常面對聾人生活所遭遇的各種不公義,內心的力量和盼望不斷被蠶食;無窮的牧養支援需要,亦叫人身心俱疲。

幾次以為走不下去,像路加福音二十四章裡想要離開耶路撒冷的門徒,主「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15節下),主也使用閱讀和友誼來幫助我。在此引用曾為基督徒學生雜誌《Catch》撰寫的文章,結合書介和大家分享:

情緒背後的渴望

看著門徒「臉上帶著愁容」,不像我們的慣性,耶穌沒說教,也沒有急著回應:「要有信心!要倚靠主、交託主!」耶穌一再追問門徒談論甚麼,祂用問題帶人整理思緒⋯⋯這讓我想到,有時那些痛苦的經歷、令人掙扎和擔憂的事,都是聖靈用來幫助我們明白自己的材料。憤怒並非不屬靈,憤怒背後有著維護尊嚴和公平的渴求。懼怕不是缺乏信心,而是面對危險的防護機制,所渴求的是安全感和依靠。在沮喪裡有著對歸屬和被肯定的需要;羞恥所渴望的是被珍惜⋯⋯別一味抑壓或否定,負面情緒帶人瞭解內在的渴求,那裡有受造人性的需要,有主的回應。關於這些,《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和《心靈治癒——生命的八個階段》1是我的啟蒙。

門徒好清楚主如何被宗教和政治領袖釘上十架,亦知道墳墓被移動過,也聽過婦女引述天使宣告主的復活⋯⋯他們知道所發生的一切,只是不明白事情為何要這樣發生。門徒困惑,是因為從沒想過耶穌所帶來的「盼望」會以這方式出現。「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救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路廿四21、25)耶穌叫門徒做「無知的人」不是說他們笨,也不是說他們沒聽過經上的話,而是指他們無法從經上的話去理解自己的遭遇。於是耶穌就帶他們思想所聽過的⋯⋯「基督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然後進入祂的榮耀裡嗎?」(26節)耶穌帶人重新理解苦難——苦難和榮耀原是同一件事。

基督的苦難是不能迴避的,同樣,我們也不能迴避人生的苦難。迴避了基督的苦難,我們就無法認識基督;迴避了自己的苦難,我們也無法解讀自己的人生。苦難很真實,但復活的大能也很真實。門徒在「擘餅」時,眼睛開了,認出耶穌來。餅是很平凡的食物,象徵著主的臨在;主耶穌,隱藏著祂的神聖進入我們平凡的生活中,與我們同行。

想深一層,耶穌的出現並沒有解答到門徒的問題,現實環境並未改變——那些殺害耶穌的官長仍然存在,整個城市仍然充滿著不公義。但《聖經》讓我們看到,即使外在環境未有任何改變,有些改變已在門徒裡面發生,以致他們所走的方向完全逆轉,原想離開耶路撒冷,最後在深夜疾走十幾公里,要回到群體中見證主復活。就是因為「眼睛開了」(32節),門徒認出耶穌來;看見耶穌仍然在他們裡面,就重新得著力量。

友誼與情感培育

惟有帶著深刻的事來到主面前,才聽得見《聖經》要對我們講的信息;否則《聖經》只能停留在生活的表層,永不會觸動我們的內心。門徒感到火熱,不是因為情緒被牽動,也不是因為對主話語的知識增加了,而是因為體會到主所講解的道和他們的經歷,息息相關。

從學生福音運動出身,常高談天國使命,但一路走來,甚少觸碰自己的內心,對情感的需要很無知。當靈性再難承托使命,始知自己很需要切實體察到主的臨在;而原來與主的關係也得透過友誼去培育——與人做朋友,建立有著憐憫和信任的群體,把需要、憂慮和願望⋯⋯放心說出;通過他人的傾聽、關懷、鼓勵和欣賞,去體會主的愛和肯定。在衝突中,盡力以善意去理解對方,以同情看待自己和他人;放膽面對別人生命的混亂,承認自身的無能,放下「幫到人」的期望,單單陪伴⋯⋯這些都是從《平凡見神妙:耶穌會士提供的生活指南》和《與麵包同眠:改變生命的省察祈禱》2等依納爵靈修作品所得的啟迪,像門徒遇見復活主那樣驚喜,也明白多了上主以愛克勝邪惡是怎樣一回事。

體會主的臨在,各有路徑,願您也發現內裡的渴求,在生活中認出主不顯眼的同在,得力前行。

註釋:

  1. 閱讀推介:黃沐恩:《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9年)及林瑪竇、林丹尼斯、莎有里肯特著,上智文化事業譯:《心靈治癒生命的八個階段(新譯本》(新北:上智文化事業,2011年)。
  2. 閱讀推介:詹姆士‧馬丁著,張令憙譯:《平凡見神妙:耶穌會士提供的生活指南(上):與上主相遇》(台北:光啟文化,2015年)、詹姆士‧馬丁著,陳芝音譯:《平凡見神妙:耶穌會士提供的生活指南(下):在主內生活》(台北:光啟文化,2016年)及丹尼斯‧林恩、莎依拉‧法伯肯特‧林恩、瑪竇‧林恩著,陳群英譯:《與麵包同眠:改變生命的省察祈禱》(台北:光啟文化,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