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香港教區與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屬下的神學對談小組就《關於稱義/成義教義的聯合聲明】分享文章系列(三)

201

感恩祭與聖餐的殊途與同歸

黃錦文神父 天主教聖神修院哲學院教授

十六世紀發生於歐洲的「宗教改革」(Reformation),引起普世基督宗教的海嘯,雖歷經五個世紀,餘波仍在盪漾。1999年,天主教與信義宗世界聯會,歷經幾十年的神學交談,終達成石破天驚的協議,共同發表「信義宗教會與天主教會有關成義/稱義的聯合聲明」(簡稱「成義/稱義教義聯合聲明」)。香港的天主教與新教,經過幾十年合一祈禱的耕耘,也在合一的園甫內,締結初果:天主教與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以及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於2014年,共同簽署文件,互認「成義/稱義教義聯合聲明」的天主教版和新教版之中文譯本。2017年,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與天主教香港教區,共同出版《從衝突到共融》的中文譯本,標示公教與新教之間,幾十年神學交談的成果。

然而,合一交談的路上,仍存著不少分歧,較為顯著者,便是有關感恩祭與聖餐的神學歧異。天主教堅信,主耶穌和門徒舉行的最後晚餐,是基督提前實現他的死亡和復活,所以最後晚餐,是感恩祭的原型,日後舉行的所有感恩祭,都是藉不流血的禮儀標記,將兩千年前新而永久,唯一的逾越奧蹟,此時此刻重新呈現(基督絕非重演其死亡和復活,所以是「重現」,並非「重演」),讓基督徒參與基督的死亡和復活。

天主教相信,復活基督的光榮身體,臨在於感恩祭中祝聖的聖體內,所以堅信「體變」(transubstantiation),即祝聖了的麵餅,已是基督的光榮身體,麵餅已不存在,只保留了麵餅的外形而已。然而,馬丁路德堅信,基督的身體和寶血,「在餅酒裡面,與餅酒並存,以及藏在餅酒下面」,基督的身體和寶血,與餅和酒「屬性相通」(communicatio idiomatum),但反對「體變」說。無論如何,路德堅信,基督真實臨在於已祝聖的餅酒中。

路德認為,在聖餐禮後,應領受所有獲祝福的餅酒,不應保存,這樣,便不會出現基督臨在的時間問題。但天主教強調,除非餅酒的標記已毀滅,整個復活的基督,都會臨在於聖體內。天主教和信義宗一同承認,主耶穌臨在於聖餐,對像是相信並領受的基督徒;但主的臨在,卻不局限領受聖餐的一刻,亦不取決於領受者的信心。

至於應否一同領受聖體和聖血的問題,路德認為聖餐文清楚指出:「你們都喝這個」(瑪/太廿六27),所以堅持信徒應同領餅和酒,認為教會無權不讓信友領受酒。天主教一方解釋,只分發聖體的做法,純粹出於牧養的理由,事實上,不少天主教彌撒中,也會同時分發聖體和聖血。其實,天主教與路德,都承認領受聖餐的人,無論藉領祝聖的餅或酒,都會領受完整的基督,絕無只領受半個基督之理。

路德認為感恩祭是真正的紀念(anamnesis),是基督為所有人獨特,一次而永久有效的贖罪祭。不少人將感恩祭,理解為基督唯一祭獻外的另一次祭獻,路德認為是完全錯誤的理解。就此來說,天主教完全認同路德的神學觀點。此外,路德也反對視感恩祭為祭獻的說法,認為如此一來,感恩祭便成為我們獻給上主的善工。天主教卻認為,感恩祭並非人的獻祭,亦非人為的善工,而是基督唯一的(絕不重演),新而永久的祭獻。這樣,雙方雖強調感恩祭的不同現實面,但彼此的理解並不矛盾。

至於基督的祭獻(sacrificium和聖體sacramentum)分割的問題,天主教與信義宗雙方,都承認基督真實臨現於聖餐中,他的生命、受苦、死亡和復活,都與其身體一樣真實臨在。聖餐「真的使十字架事件出現」,不單是十字架事件的影響,而是十字架事件本身,都臨在於聖餐內。聖餐絕非重覆或補滿十字架事件,而是藉著聖禮模式臨現。雙方都認為,聖餐是十字架事件的真正記念。只是天主教一方認為,感恩祭擁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幅度。過去:記念兩千年前主耶穌的逾越奧蹟;現在:藉不流血的禮儀標記,基督的逾越奧蹟此時此刻真實呈現,邀請人參與;未來:藉參與基督的死亡和復活,基督徒邁向永恆天國。

天主教與信義宗,過去五百年,就感恩祭的議題,主要神學觀點分享同一康莊大道,然而,其他看法,卻各走殊途。然而,聖神卻引領雙方,殊途同歸,走向同一終點,因為只有主耶穌,才是通往永恆的唯一的道路,在他內,彼此同行成聖的路,直到永恆朝拜天父。

參考資料:《從衝突到共融:2017年信義宗—天主教共同記念改革運動合一中譯本》,初版,(香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天主教香港教區,2017),56-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