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幹事心聲】第三屆「合一之旅」(遊記篇)

469

王家輝牧師

「合一之旅」全體團員與教宗合照戈

為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香港基督教協進會與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於二零一七年合辦首屆「合一之旅」,而第二屆則於二零一八年舉行。原本計劃往後每兩年舉行一次,可是因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第三屆「合一之旅」延至今年五月十一日至二十三日才能夠舉行。

這一屆旅程由天主教香港教區陳永超副主教與本人(以協進會主席身份)任領隊。其餘團員主要來自天主教、聖公會、信義會、崇真會、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和本會選派之代表。此外,基督教勵行會的代表和國際五旬節聖潔會香港總監督亦有參與是次旅程。

二零二四年適逢協進會慶祝創會70周年,舉辦「合一之旅」正好突顯協進會多年來對合一運動的重視,順理成章作為會慶重要活動之一。在累積了首兩屆的經驗後,是次行程較以往安排得更仔細,而整個旅程的高峰就是我們整團人獲教廷安排以私人接見(Private Audience)方式跟教宗會面。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樞機亦為此專程到梵蒂岡,向教宗引薦我們。

以下將會概括介紹是次旅程到訪的地方和當中的重要性。旅程的起點是德國柏林。雖然已乘坐十多小時飛機,但大家仍是精神奕奕,故此甫離開柏林布蘭登堡機場後,就直接到柏林圍牆遺址、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及恐怖地形圖 (Topographie des Terrors)等地參觀。這些地標性的建築見證著德國在上一個世紀怎樣帶來人類歷史上黑暗與苦難的日子。保留著它們正是要為後世帶來警剔,可是我們似乎沒有在歷史中汲取教訓,專橫跋扈與種族仇恨仍然出現,十分可悲!

第二天是主日,我們到路德城威丁堡(Lutherstadt Wittenberg)。那裡第一個熱門拍照地方就是稱為城堡教堂(Schlosskirche)的諸聖堂(威丁堡教堂)。一五一七年馬丁路德在此教堂的大門上貼出《九十五條論綱》,試圖對當時教廷出售俗稱「贖罪券」的「大赦證明書」提出一些神學討論,但結果卻敲響了宗教改革的鐘聲。當天我們到了聖瑪利亞教堂(City Church St. Marien)參加主日崇拜。這教堂是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時期曾作講道事奉的地方,也是他和卡塔琳娜(Katharina von Bora)舉行婚禮的教堂。雖然有這樣的歷史,現在到這所教堂參與崇拜的人數卻不多,只有一百人左右,其中遊客、朝聖者大概佔了三份之一。

第三天主要是認識以聚居形式實現合一的可能性。我們住在一個距離德國奧斯堡約半小時車程的福音小城奧瑪玲(Ottmaring)。這個地方為何稱為福音小城呢?因為這是一個由基督新教群體(Union of the Common Life)及天主教背景的「普世博愛運動」(Focolare Movement)共同建立的生活社群。這裡像是一個小村落,分享相同想法的人在此聚居,而小城內設有禮拜堂及會議中心(Centre of Ecumenical Life Ottmaring)。小城內的所有事務均由大家一同商討處理方法,同時各自有要負責的職務,如:定期除草、修整公共設施等。另外,近兩年小城受政府委託,協助收留從烏克蘭來的難民家庭。

第四天我們前往奧斯堡,參觀聖安堂(St. Anna Augsburg),這是一座於中世紀後期(1321年)建成的教堂。有兩件重要的教會歷史事件曾在此發生:

一、馬丁路德於一五一八年在此跟當時教皇代表卡耶坦樞機(Cardinal Thomas Cajetan)會面,而卡耶坦樞機反對路德所提出的改革思想,後來亦草擬把馬丁路德逐出教會的法令。

二、一九九九年十月三十一日,天主教和世界信義宗聯會的代表在此共同簽署簡稱為JDDJ(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的文件,中譯為《因信成義/稱義聯合聲明》。此份文件後來亦獲世界循道衞理宗協會、普世聖公宗諮議會及世界改革宗接納。

第五天我們從德國轉抵瑞士蘇黎世。在這裡,我們主要是認識瑞士宗教改革運動領袖慈運理(Ulrich Zwingli)。我們重點參觀兩個地方:1)蘇黎世大教堂(Grossmünster),慈運理曾在此擔任神父,並啟動瑞士的宗教改革運動。2)慈運理的舊辦公室,那是一個非常狹小的房間,然而卻孕育出宗教改革的重要思想。

第六天我們向日內瓦進發。到日內瓦主要探訪兩個重要的普世合一運動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WF)和普世教會協會(WCC)。在前往探訪這兩個組織前,我們途經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在那邊的正門廣場,放置了一張巨型的「斷腳座椅」,標題為「有尊嚴的活著」。其實這是一個藝術裝置,為的是紀念因地雷傷亡的人。之後我們準備啟程往意大利,途中過境法國住宿一晚才繼續行程。第七天黃昏抵達意大利的天特(Trento)。

第八天的活動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是認識盧嘉勒女士(Chiara Lubich)生平和由她發起的「普世博愛運動」。而第二部份就是參觀天特聖母聖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這裡是盧嘉勒女士領洗的教堂,而「天特大公會議」(Council of Trent)最後一部份就是在此舉行。此外,我們亦參觀了天特主教座堂(Del Duomo di Trento)。此座堂地底藏有三位殉道聖人遺骸及公元五世紀的教會文物。這裡亦是「天特大公會議」主要舉行的地方。

第九天我們到了是次旅程的最後一站:羅馬。由於抵達時已近下午五時,而我們準備參與於下午六時舉行的聖靈降臨日彌撒,所以只能在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附近逛逛。這座聖母大殿是天主教會的四座特級宗座聖殿之一,非常重要,因此舉行彌撒的場次和參與人數也比其他教堂較多。根據考證,此教堂建於公元四世紀,亦即是基督教正式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初期。及後經歷不同時期的改建及重修至現今的模樣。

第十天要站著的時間相當長。我們於清早出發到梵蒂岡參觀其內的博物館。雖然是大清早,但從入口處已有大批朝聖者和旅客等待進場,不過因著我們身份特殊(由天主教香港教區認證的朝聖者),所以不用等待太久便已可進場。

梵蒂岡博物館內所收藏的展品實在太多,無法全部以玻璃箱封存展出,所有參觀者皆可近距離看得到。只有部份是極其珍貴的物品才會有玻璃阻隔開,不能觸碰。

我們參觀的重點是宗座宮殿的西斯汀小堂(Sistine Chapel)。這個小堂的天花壁畫是由著名的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繪畫的。此外,倘若要舉行選舉教宗,這個小堂就是選舉場地。樞機團被關在這個小堂內,直至選出新任教宗後才可獲准離開。

第十一天的行程有三個重點:

第一站:聖卡里斯托的地下墓穴(Catacomb of Callixtus)。這是歷史最悠久的羅馬地下墓穴,埋葬了多位教宗、聖人與殉道者。這些墓穴的建築當然不及建在地面上的宏偉教堂那樣壯觀,但當我們走進地底時,卻被它的結構、排列和破舊小油燈所震撼。真的很難想像,在沒有測量儀器、重型工具等幫助下,這些深入地底、面積廣闊的地下墓穴是怎樣建成的?另外,有一重要澄清,羅馬地下墓穴其實並不是初期教會信徒逃避迫害和舉行地下聚會的地方。地下墓穴的出現是因為非常實際的原因——地面土地價格昂貴,反而建地下墓穴更符合經濟效益。

第二站:城外聖保祿大殿(Basilica of Saint Paul Outside the Walls)。這座大殿就是建在使徒保羅的埋葬地的上方。在大殿外面閘口,放了一個金屬雕塑,那是一個監牢,一隻手把持鐵枝,另一隻伸了出來的手有明顯釘痕,那就是耶穌基督的手。在雕塑下面寫著「我在監裡,你來看我」。保羅是戴鎖鏈(被監禁)的使徒,在聖殿內存放保羅遺骸的上方也有一條小鐵鏈放在玻璃箱內作為紀念。

第三站:普世博愛運動國際總部。在這裡我們聆聽了普世博愛運動的靈性實踐與工作重點,那就是要活出福音、努力實踐和平的地方,真的很有意思。

第十二天是整個旅程的高潮。整團人大清早穿著正裝,預備跟教宗方濟各會面。教廷安排我們在教宗住所旁的保祿六世大廳內的房間等候。等候約一個小時,教宗在工作人員協助下坐著輪椅進入房間,並與我們逐一握手。在周守仁樞機介紹和薦引下,我代表訪問團感謝教宗的接待,並簡介是次「合一之旅」的目的和主要行程。在致詞的結語,我請教宗為香港、澳門和中國的人民及教會禱告。

教宗對我們能以「合一之旅」的方式到訪感到欣慰,並分享他對合一的想法。之後他向我們送上刻有他牧徽的紀念銀幣,並跟我們一起合照。隨後,我們便一起到聖伯多祿廣場,跟其他群眾聆聽教宗傳授教理及為眾人禱告祝福。

整個「合一之旅」至此完成,這是一趟富有意義與充滿恩典的旅程。當中引發的反思留待下期再跟各位分享。

部份團員在四位改革宗代表人物石像前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