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廬】個人成長對育兒的影響

281

朱少萍 本會學前駐校社會工作服務主任

近年在學前機構懷疑或確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越來越多,除了是因為學童的需要備受關注及評估方法的普及之外,環境污染、食物質素及疫情問題,令孩子的社交、學習及表達能力均受影響。其實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父母對孩子學業期望的殷切、照顧及表達關愛倍増;加上家長對育兒的焦慮,也容易促成孩子表現出特殊學習需要的狀況。

陳女士是個單親媽媽,女兒恩恩出生不久便與丈夫離異,由於丈夫沒有固定工作,給予媽媽的贍養費僅夠孩子基本開支。陳女士是新移民,在港舉目無親, 朋友也不多,遇孩子有問題只能獨力應付。在幼稚園內,恩恩表現正常,除了間中與同學因爭玩具而有些情緒外,上課能專注及回應老師的提問,對老師的指令亦合作及遵從。可是回到家裡,孩子彷彿變了另一個人。

打從回到家中,恩恩總是不肯換校服,更拒絕做功課;母親即使用盡方法,以獎勵或責罵,均不能令孩子就範。翌日回到學校,只好向老師表達歉意。除了這樣,陳女士每次帶恩恩往遊樂場玩耍,到了指定時間,孩子總是不肯離開。遇到心愛的玩具,若母親不肯購買,她會哭鬧至母親肯買給她為止。舉凡總總生活細節及親子互動,只要孩子用強烈的表達方法及堅持,最終孩子是會如願以償。

因恩恩所呈現的固執行為及情緒狀況,令母親一直懷疑孩子有自閉症譜系傾向。然而透過了解到孩子在不同場合所表現的不一致,母親才明白孩子的問題可能與她的管教模式有關。在跟進母親的管教方法上,母親知道要有效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孩子需學習承擔行為的後果,而母親亦需設立合理的界線;然而在執行上仍遇上不少障礙。

陳女士承認有時真的不忍心看見孩子失望和不快樂,因她自責未能給予孩子完整的家庭,令她失去父愛。家庭經濟環境捉襟見肘,以至未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加上孩子沒有玩伴,更覺得孩子孤單悽涼。故此雖然知道孩子長此下去會引發更大的問題,但每次想切實回應孩子的不良行為,內心總是交戰,難以貫徹執行。陳女士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也是缺乏父愛。因母親早逝,而父親需離鄉工作,故只能與祖父母同住。故此陳女士自幼已很羨慕別人在完整的家庭成長。

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除了方法和技巧,自身的成長經歷及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均不容忽視。家長若能理解及疏理這些潛藏的焦慮與不安,於培育孩子的歷程上更能理解孩子的行為與家長的不良互動有關,並能秉持開放及接納的態度與孩子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