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幹事心聲】既是外籍英語教師,也是上主僕人

589

王家輝牧師

早期西國傳教士東來傳道,藉開辦學校,教授英語,當然亦讓學生認識基督福音。天資聰穎者,在通曉外語後,謀生能力自然更強。曾任崇基神學院講師,教授香港基督教史的施其樂牧師(Rev. Carl T. Smith)在其著作Chinese Christians: Elites, Middlemen, and the Church in Hong Kong中提到,早年殖民地時期的香港華人精英,年輕時在傳教士開辦的學校讀書,有機會學習英語,畢業後能擔任翻譯員,在政府任要職;亦有成為英商與華人之間的中介角色——俗稱為「買辦」。條件更優勝者,負笈海外,學成歸來後於香港政商界中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雖然如此,教育的著眼點從來不是只為提升謀生能力,而是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將來可以有無限的可能。能夠懂得外語,日後無論是擴闊人際網絡,還是到外地遊歷、進修,也是十分重要的。

今時今日,學好「兩文三語」(兩文就是中文和英文;三語就是粵語、普通話和英語)對中小幼學生而言是基本的要求,是特區政府推廣的語文政策。期望通過打好語文基礎,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

學習外語,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就是語境。有見及此,教育局在一九九八年開始於公營中學及小學推行「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計劃(中文一般簡稱為「外籍英語教師」,而英文簡稱則為「NET」)。若要受聘於NET計劃下,該教師的基本資歷與學校其他教師大致相同,唯一分別就是該教師是以英語為母語。學生在校園內與這些外籍英語教師交談必須全程使用英語,而當學生習慣以英語跟老師溝通,他們運用英語的信心和能力亦會隨之而增加。

學校可以通過教育局或中介公司尋找符合資歷要求的外籍英語教師。同時間,學校亦可自行直接聘用符合資歷要求的外籍英語教師。當然在茫茫人海之中,怎樣尋覓到合適的人選也是難以確定的。正因這緣故,我在去年趁參與世界傳道會(CWM)會員教會總幹事會議之際,跟CWM的同工分享香港教育界這方面的需要。CWM的成員教會大部份是來自前英聯邦國家的教會,而這些地方基本上也是以英語為母語或為官方語言。 在CWM不同的事工之中,有一項名為「Partners in Mission」(中譯:「宣教夥伴」計劃)。透過這個計劃,在CWM成員教會之間,彼此分享宣教人才。我想從CWM的成員教會中有宣教負擔的人能夠以外籍英語教師的身份來港工作。他們一方面是合資格的教師,而同時間是帶著宣教使命到來,成為本會的宣教夥伴。讓我們的學生不但在良好的語境下學習英語,也讓他們在跟老師相處和學習時,從老師身上看見和認識基督。這豈不是兩全其美?

世界傳道會「宣教夥伴」計劃宣傳單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