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幹事心聲】疫情過後,新常態成為恆常化

1375

王家輝牧師

隨著香港解除所有防疫措施,跟內地及世界各地也全面通關,香港正式踏上疫後復常之路。市面上漸漸恢復疫情前的繁忙,各類活動亦陸續恢復正常。執筆之時,正值學校復活節假期的開始,港人紛紛離境外遊,來港旅客亦漸次增加。據入境處資料顯示(註),二零二三年四月五日全日出入境人次為69.5萬。這個數字雖然只是二零一九年同期約一半,但肯定比過往三年有明顯升幅。然而這樣的狀況是否代表昔日的生活面貌已經恢復,我們可以將過去三年疫情中渡過的生活方式封存於歷史寶箱之中?

香港特區政府於二零二三年三月一日全面撤銷「口罩令」。事隔一個月,在街上仍然有許多人戴著口罩。除了擔心受病毒感染外,也許大家習慣了要戴上口罩才敢踏出家門。把它除下,感覺像是沒有穿著衣服走到街上一樣,渾身不自在。看來仍有一段日子,口罩繼續成為我們的隨身物品!

以往一般食肆營業至晚上十時,但現在許多食肆在晚上八時只剩零星食客,八時半截單,九時已經可以關門!究竟是經濟不景導致消費意慾減少?還是大家的生活習慣改變,寧願留在家中用餐?也許這兩項因素都同時存在。

若然生活習慣因著疫情而改變了,那麼教會生活又怎樣變化呢?按我的觀察,至少有以下三項已成為恆常教會生活的一部份:

  • 風雨不改進行崇拜

全港教會均經歷過只准受薪同工進入教會處理崇拜直播或錄影。大家也學懂了以最少的人手作相關安排。從今以後,無論是八號風球或是黑色暴雨,崇拜流程只要稍作調整就可以改在網上繼續舉行。以往有些弟兄姊妹因健康欠佳,要留在家中或在醫院接受治療,難以前往教會參與崇拜。教會繼續安排崇拜直播,讓這些弟兄姊妹不會因此失去參與崇拜的機會,從牧養與治療角度而言,這也是重要的。除此之外,移居外地的弟兄姊妹也會期望能夠透過網上崇拜繼續保持與母堂的聯繫。倘若教會毋須額外撥出太多資源來安排崇拜直播,相信這種方式將會成為教會恆常的做法。

  • 網上祈禱會

一直以來香港生活節奏急促,弟兄姊妹又未必居於教會附近,故此全教會祈禱會的現場出席人數在比例上屬少數。然而在疫情之中,當祈禱會改以網上形式舉行,出席者省卻了交通時間,又可繼續留在家中照顧家人,因此出席祈禱會的人數有可能倍增。相信教會仍會維持這種方式。

  • 以電子支付方式奉獻

曾聽聞有教會花了逾兩年時間,探討電子支付方式收取奉獻所衍生的問題,例如:奉獻是回應上帝的一種表達,若以方便快捷為原則,將會變成重視人多於重視上帝,故此以電子支付方式來奉獻是不合適的。而且,電子支付涉及額外行政程序,要奉獻者在完成奉獻後截圖傳送到教會辦事處,幹職同工則要花時間核實交易,這些程序相當耗費時間。

當教會發現疫情持續,而信徒未能回到教會,奉獻幾乎停頓下來時,上述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各大小教會紛紛向銀行申請各種可行的電子交易方式,其中「轉數快」和「PayMe」就是兩種較普遍使用的方式。這些方式既然開通了就不會走回頭路,繼續成為教會恆常做法的一部份。

        疫情過後,大家期待生活復常,可是原來這三年的疫情已改變了好些生活習慣,連帶教會生活也如是。若然疫情催化了新的做法,並且帶來正面的幫助,讓它成為恆常做法也是好的選擇。  

註: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網站公布:https://www.immd.gov.hk/hkt/stat_20230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