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牛集】那時的織錦少年

616

陳章華校長 基華小學

每年區會在臨近聖誕時節,都會舉行聚餐,並恭賀及感謝該年各榮休校長、教牧、長執等。今年疫情放緩,區會能夠再次舉行聖誕聚餐,在宴會中碰到一些舊相識,說起來原來已經超過廿多年的光景,一時間想起了種種和區會有關的事情。

回想自己中學時才加入區會教會,並且在教會中成長。假如沒有上教會,沒有參加團契,自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實在不敢說。還記得那時候的自己,性格內向,不善表達,凡事都不敢主動參與。回到教會也只是站在一角,不敢跟人說話,幸好當時有些弟兄姊妹主動跟我聊天,用了很多時間與我相處,我才能夠開放自己,慢慢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這個具安全感的環境中與人分享,以及將困難說出,讓人分擔。

全賴團契的各種活動,以及參與教會的事奉,自己開始懂得如何討論、安排、籌備各項事務,並且學習與人協調,也學習說出大家的分歧、不滿,甚至辯論。我記得不少的夏令營都和弟兄姊妹天南地北,直至天明,也曾試過為了團契的發展開過無數次的會議,為了佈道會練習樂曲多遍,到了深夜一起吃宵夜等。這些事情現在回想都覺得甘甜美滿。

有時候在區會與各長執攀談,他們不期然會說起區青(編註)的種種,原來他們不少也是在區青認識,有些可說合作無間,相識數十年。我參與區青活動已經是很後期的事了,印象中參加過一些籃球比賽和競技、短歌敬拜、學習交流團等。說實在的,對於一個窮苦少年,這些生活經歷可算豐富,擴闊了不少眼界。

後來因緣際會,加入了區會屬校當了小學教師,在當中所體驗到的是區會小學間的關係十分深厚,每年總有不少活動一起聯合進行,如聯合畢業典禮、教師專業發展、模範生典禮、長期服務獎典禮等。小弟服務期間,也認識了不少友校的良朋好友,有時候遇到困難都會向他們請教,尋求解決方法。

作為教師,面對的壓力不少,尤其是最初入行的時候,教會的弟兄姊妹與我一同禱告,還有幾次非常難忘,例如一同很長時間的安靜,然後彼此交託;亦曾試過在深夜裡為某事祈禱;或曾到山上為社會及自己各樣事情禱告,如此種種,造就了忍耐和面對挑戰的韌力。就是人生大事,擇偶、置業、事業路徑,都不得不請教長執給予意見,分享經驗。

也因為教會,認識了很多區會不同堂會、群體的人士,也有共同事奉的機會,不少是好幾次合作之後,就相隔多年,有時候就像開首提及的聖誕聚餐一樣,總會在某個場合重逢相遇,十分有趣奇妙。一直以來,總覺得教會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如果我們一直在教會待下去,就可以看著一代又一代弟兄姊妹的生老病死、結婚嫁娶、生兒育女、悲歡離合,而且說起一個人,有時候要說上不知多少層關係,才能釐清一個人物關係圖。所以只要一聚首,大家的話題總是沒完沒了的。

現時因著工作關係,這個網絡就更大了。人到中年,回顧起這些人和事,就像一個少年手中拿著一根絲線,慢慢編織,在成長的不同時期加添不同的色彩、花紋、圖案,最後編成一張錦繡。說是錦繡,那是因為從中所學習到的、所受過的教訓、所領悟到的道理,以及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都是祝福。新春之際,衷心感恩,寫的雖是個人的故事,但甚願主繼續使用區會上下各部門機構,百節各按各職,造就更多的人,成就更多美事。

編註:「區青」全名為區會青年事奉促進會,為區會自一九七七年間醞釀發展,至一九七八年三月正式成立的青年事工,其前身為區會青年團契聯合會(簡稱「區青聯會」,1950年代開始至1970年結束)。區青主要由區會各堂派出青年領袖或代表參與,組成事工小組並定期召開會議,讓各堂青年有交流經驗的機會,並聯繫各堂青年團契、加強各堂青年認識和瞭解,以及聯合推展有關青年獻身、事奉及服務等事工。二零零四年一月,區會推動第一屆青年領袖培訓計劃(簡稱「青展計劃」),區青結束。有關「區青」發展,可參〈區青特輯〉,載於《匯聲》第536期(2002年4月),頁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