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幹事心聲】人才:延攬、挽留、培育、分享

1977

王家輝牧師

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於十月十九日發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在報告的宣傳單張內,至少三處提及人才問題。第一項是由政務司司長領導「人才服務窗口」,統籌招攬人才工作。第二項是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羅致高薪人才和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來港發展。第三項是培育本地人才,主要是透過教育政策在中、小學推動創科與藝術課程(即STEAM教育),並增加研究生學額等來達成。

香港教會跟社會現況相似,同樣是求才若渴。本地華人教會教牧同工轉職頻繁已不是甚麼新消息,再加上移民潮和退休潮的衝擊,導致教牧人員短缺情況更加嚴重。面對如此狀況,堂會是否也要參考政府的方式,想盡辦法「搶人才」呢?

其實「搶人才」只能緩解眼前急切所需,長遠的計劃該放在挽留人才與培育人才。政府可以透過制定特別的政策,提供誘因吸引外地人才來港。然而教會基本上不會以利誘方式來達至這樣的目標。

「三顧草廬」的典故想必是讀者十分熟悉的。劉備是漢室宗親,為成霸業必須得能者襄助。當他得知有諸葛亮這樣的人物隱居隆中時,不惜禮賢下士,三次親自到茅廬表明志向,終請得諸葛亮出山。

優秀的人才若單為眼前的利益而來,最終也可能因著更大的利益而離開,這樣並不穩妥。延攬人才需要讓對方看見宏大的願景,邀請他們一起實現夢想。教會對未來有甚麼想像,直接影響她能夠吸引怎樣的人才加入隊工之中。

由於難以確定是否可以得到合適的人才襄助,故此更加根本的做法該是看看如何挽留人才。這個跟延攬人才也是彼此關連的,因為倘若有合適的人才加入,但卻無法令他長期委身參與,到最後也是枉費心機。

挽留人才除了有優厚的聘用條件外,能否讓他感受到信任和尊重,並得發揮所長也是十分關鍵。教牧同工在不同的教會或機構同樣是事奉上帝,如果某個教會或機構要他耗費心神去處理繁瑣事務和糾纏於各種人事衝突之中,我想大部份人都不會想繼續留下來。

有遠見的領袖必定將焦點放在培育人才。合適的人才除了要具備相關的知識、技能和才幹外,歸屬感也是重要的推動力。本地人才對自己地方有情感的連繫,較易產生承擔感。經過多年培育成才,若然有感恩、回饋的心,其動力會比起其他人更加強烈。我們看見那些具有較長歷史的學校,倘若聘得校友擔任教席,他們一般都會更投入和少一點計較,因為成就他們的今天,母校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本會怎樣看待人才比社會有多一重的概念,那就是分享人才。我們受託於上帝,要為上主的國度效力,而不限某一教會或機構。倘若可以,本會樂意分享人才,擔任不同合一組織的事奉。這是具有國度視野的教會也能理解和支持的。一個樂意分享人才的教會,必然獲得更大的認同,並且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讓他有餘。」(太十三1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