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幹事心聲】側寫香港主權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應變牧養(三)

874

王家輝牧師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定義,當65歲或以上之老年人口佔整體人口7%以上時,這個社會便可界定為「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若達到14%時,這個社會便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而當比例達到21%以上時,這個社會就會被界定為「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

在過往二十五年全世界,包括香港在內,正逐步邁向高齡化。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公佈的數字,在一九九七年,年齡達65歲或以上之長者共678,200人,佔當時人口10.5%。及至二零二二年中,年齡達65歲或以上之長者共1,520,100人,佔現時人口20.9%。1 換言之,現在的香港已可說是「超高齡社會」。同樣,香港教會也跟隨社會的發展,出現高齡化的情況。根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進行的「2019香港教會普查」發現,香港教會的高齡化情況在比例上比起社會的變化更加明顯。2

無論社會或教會,造成高齡化的出現,不外乎有以下兩個主要的成因:(1) 醫藥進步,延長了人均壽命;(2)出生率下降,令人口平均年齡提升。此外,近年出現的移民潮,較集中在中年及兒童這兩個年齡層,亦令社會高齡化的情況加劇。對於教會而言,還有多一重因素,就是青少年會眾的數目持續減少,結果令教會出現高齡化的情況比起社會更為明顯。

本會因應香港社會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大量適齡學童需要接受教育,故此在這段期間開辦了多所學校,甚至是實用中學、職業先修學校和特殊學校等。反之在社會服務方面卻未有著力發展。及至近這三十年,本會在社會服務的關注範疇也傾向跟學校有關,例如:家庭支援服務、臨床心理學服務、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學校社工服務、特殊幼兒中心等。至於專為長者而設的社會服務,除個別堂會有提供外,由區會層面辦理的則未曾出現過。

大部份香港教會過去也是熱衷於學生福音工作,因為這是教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其想法就是學生經過教會悉心栽培,有部份可以升上大學,有部份會較早投入職場。他們長大後成為教會事奉的生力軍,亦支持著教會的穩定收入。此外,有心志、有能力者可能成為教會未來重要的接班人(可以擔當長執或成為教牧同工)。這樣教會便能生生不息。

倘若教會將資源投放在長者事工又如何?一般的想法是長者需要他人照顧,事奉範圍只會集中在一般探訪關顧或較靜態的事奉(如崇拜招待人員、祈禱小組成員等)。他們的事奉能力和經濟能力也因著社經地位、健康狀況而有極大分別,當他們年紀越長,教會對他們的照顧就要增加,亦難以期望他們可以成為事奉的動力或奉獻的主要來源。這樣的想法跟社會的情況相似,結果把長者看成為教會的重擔。

其實我們當細心想想,今天的長者就是數十年前的青少年。沒有他們昔日的付出,我們今日何來社會的建設和教會的發展。因此若視長者為重擔,那是一種忘恩負義的想法。他們已奉獻了大半生,以致我們今日才可享受他們付出的成果。教會若然看重長者事工,甚至開辦長者社會服務,可說是一項感恩的行動,該得到會眾和各界的支持。

眾所周知,香港的安老服務跟不上社會發展狀況。除了需要資源建設安老院舍外,服務人手也是相當重要。教會辦理的社會服務非但輕看盈利問題,更加是本著基督愛心作真摯的關懷服事。也許,是時候讓本會社會服務的範疇擴展至長者服務,以示對長者的感謝與敬意!(本系列完)

1. 資料來源: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 https://www.censtatd.gov.hk/tc/web_table.html?id=1A#

2. 詳參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9 香港教會普查簡報摘要》,https://hkchurch.files.wordpress.com/2020/05/2019-research.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