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The Story of Big Fish Little Pond——「大魚小池」故事

3693

鄭禮林校長 基元中學

很多家長都希望子女入讀成績好的中學,因為成績好的中學可以提升他們的子女將來進入大學的機會,所以無論子女在小學的成績怎樣,家長最終都希望子女入讀Band 1英文中學,這都是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屬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我在很多年前遇見一對家長,他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希望把自己潛質很好的兩個女兒放進一間當時是成績一般的中學,其實女兒的成績是可以入讀Band 1中學的,但父母卻認為若是將女兒放在成績一般的學校,可以讓女兒發揮得更好。事實證明他們很有眼光,他們的女兒都在這間中學有出色的表現,並且以優異的成績順利入讀大學,畢業後更有很好的工作及成就,達到自己的夢想!

這個故事說明了教育心理學所講的「大魚小池」效應(Big-Fish-Little-Pond Effect—BFLPE),這研究由Marsh與團隊一同發現(Marsh & Parker, 1984),「大魚」就是指潛質很好的學生,「小池」則指成績一般的學校,「大魚小池」的意思便是把潛質很好的學生放在成績一般的學校裡培育,研究發現這些大魚(潛質很好的學生)便會有很高的「學術自我概念」(Academic Self-Concept),因為他們的能力在這些成績一般的學校中很容易脫穎而出,成績比其他同學優勝,而且亦受到老師的注目,在學校發展的機會亦比其他同學多,所以他們的「學術自我概念」因而提升;而更重要的是很多研究都發現高「學術自我概念」的學生能預測未來有良好的升學表現及成就(Marsh & Hau, 2003; Marsh & O’Mara, 2008)。

在「大魚小池」效應下,將潛質好的子女(大魚)放在成績一般的學校(小池),會提升子女的「學術自我概念」,從而預測未來有良好的升學表現及成就;相反,若把一般能力的子女(小魚)放在成績好的學校(大池),便會有「上移錯配」的壞影響,因為一條小魚在大池裡不但不起眼,而且也可能在比較下會覺得自卑,比不上其他人,繼而影響自我概念。

其實「自我概念」對任何人都很重要(Marsh & Hattie, 1996),廣義的「大魚小池」效應說明把自己與一般能力的人比較,往往會有高自我概念、成就感及優越感;相反,常常把自己與最優秀的人比較時,那種比下去的感覺將會影響自我概念、自我形象甚或自信心,更甚者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感到自卑,對所有事情都沒有進取心,容易放棄。

俗語有云:「人比人,比死人。」過分的比較真的會使人陷入萬劫不復的境界,但是比較在社會中是在所難免的,你不和別人比較,社會也會將你和別人比較,所以我們不要只和一些比我們優越的人比較,也要看看自己有甚麼潛能及突出的地方,在那些可以發揮的地方,盡量表現自己、欣賞自己,獲得成功感及優越感,提升自我概念,換句話講,即是要找出自己是「大魚」的「小池」。

舉例說明,假若你並不是所有科目都取得優異成績,但是可能在某一科表現突出,例如數學科,便從這方面去肯定自己,建立正面的自我概念,從成功經驗中找到突破自己的方法,進而在其他科目亦有所進步;又如你在運動中表現出色,也可以以此為提升自我優越感的方法;又或者你做義務工作特別努力,比其他人付出很多,得到別人的肯定等。有很多人都是因為在某一方面得到成就後,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進步。

所以學校應該為學生製造更多成功經驗,讓他們提升自我概念,包括設立多一些獎項,如各科的優異獎、進步獎等;亦應該設立一些非學術性的獎項,如體育、藝術、音樂等獎項;此外,亦應鼓勵學生在服務範疇有傑出表現,例如設立服務學習獎、最高義工服務時數獎等,最後亦應該鼓勵學生參加多一些比賽,讓他們有機會發掘自己的潛能,總的來說,每一位同學都要常常肯定自己、欣賞自己,提升自我概念,建立自信心及優越感,做一條「小池裡的大魚」。

俗語有云:「有自信心未必贏,沒有自信心就一定輸。」無論如何,每一位同學都去找出一個令到自己覺得自己「叻」、有優越感和成就感的地方,建立正面的自我概念,便會在人生中成功。

最後,以聖經中保羅對年輕的提摩太的勸勉作結:「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四12)

參考資料:

  1. Marsh, H. W., & Hattie, J. (1996).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tructure on self-concept”. In B. A. Bracken (Ed.), Handbook of self-concept (pp. 38-90). New York: John Wiley.
  2. Marsh, H. W.; Hau, K. T. (2003). “Big-Fish–Little-Pond effect on academic self-concept: A cross-cultural (26-country) test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academically selective school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8 (5): 364–376.
  3. Marsh, H. W.; O’ Mara, A. (2008). “Reciprocal Effects Between Academic Self-Concept, Self-Esteem, Achievement, and Attainment Over Seven Adolescent Years: Unidimensional and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of Self-Concep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 (4): 542–552.
  4. Marsh, H. W., & Parker, J. (1984). “Determinants of student self-concept: is it better to be a relatively large fish in a small pond even if you don’t learn to swim as wel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 21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