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廬】滋補養生

468

曾秀梅 本會學校支援服務主任

今個學年開學之初,短短兩個月內就出現了10宗學童懷疑自殺個案(年齡由8至17歲),時間之短,頻率之密實在令人驚訝,直至現在,尤其是特別關心學生的社會工作者或組織仍不斷關注中。簡單網上搜尋一下,不同的專家學者或相關組織就學童自殺的估計原因多數劃分為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環境因素,粗略可細分為精神健康、朋輩關係、家庭關係、學業關係,當中具體包括有欺凌問題、感情問題、學習壓力、濫藥問題等等,亦有人分析指近年香港環境氣氛不安、適應社會變化、疫情下不斷停課、新移民或低收入家庭居住環境狹窄與欠佳等不同因素也有關係。其實學童自殺不論是否有受上述種種原因影響,「一直以來」都是學界中的一大憂慮,筆者不是要在這裡做甚麼評估分析,只是對學童自殺一事藉此有感而發。

面對學童自殺事件,很自然大家都會表示需要多關心兒童及青少年人,對於任何一間學校來說更是噩耗,為了防止事情發生,於是加強培訓教師和社工如何及早識別高危學生或群組,增撥資源做預防工作,開辦不同的計劃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積極人生,愛惜生命等等,希望藉此能化解危機;但是,這是誰的危機?!相信上述種種措施方案,自出現有學童自殺開始,就已經一直推行實施之中,分別在於若該學校不幸發生相關個案,或是好像近期情況出現多了,該年或之後一年該學校或多了學校才去加緊培訓或推行上述所提及的相關措施方案。情況十分現實,因為出現了問題,總要做點事,之後相信已經做了相關措施,有所交代回應便是,試想想,背後其實只是處理責任問題而已。

關心兒童及青少年人,應該不是出現學童自殺事件後才要加緊去做的一件事,其實應該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對吧!知道要關心,但功課依然排山倒海,「著重要求」有好成績,好派位,少有給予時間與孩子相處,與孩子的溝通不是問與答就沒有話題,而且一面倒是成人問孩子答,對孩子感興趣的事不感興趣,可能背後其實對孩子根本就毫無興趣,那麼何來關心可言!為了責任而關心,為了工作而關心,這樣的關心都不能真正滋養孩子!有血有肉的關心不是可以培訓出來的!孩子在一個有愛的家庭,一所有愛的學校中,即使身處任何環境氣候,相信都能成長面對的,但現在事實就是家庭結構解體,學校要滿足教育政策才能生存,成人也自身難保,孩子又如何從成人身上得到真正的關心?

相信成人自己也得先被滋養,才能有足夠的動力去關心我們的孩子。如何尋找滋養?坊間總有很多方法,但都難以持久的,能帶給人真正的滋養要從愛的源頭裡找,上帝是愛的源頭,我們知道,但不是每個相信上帝的人都真正獲得,因此我們也得好好預備自己的生命才能承載得到,預備的方法也是尋找滋養的方法已經藏在聖經之中。「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四章19節),但願我們能「靠著上帝的愛」先滋補養份好身心靈,然後好好養育我們的下一代,一起無懼任何問題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