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專講】2020,一事有成

477

蒲錦昌牧師 本會副總幹事

過去一年,疫情和政情都使人很壓抑。長時間的抗疫措施,令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會議要取消,很多活動要改期,外地公幹無法成行,親戚朋友盡量少見面,連辦公地點有時候也改在家中。這樣的生活,很有被困的感覺,好處卻是自己可以掌握的時間比平日多,不會被工作及其他人完全佔據。於是,我便有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看書。

七月的時候,讀到陳健民所著《陳健民獄中書簡》,知道他在獄中惡劣的環境下,仍堅持不懈,努力學習。他在繫獄的326天一共讀了五十本書,有些還是大部頭的著作,例如蕭公權的《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丶下册),高華的《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等。他的決心和毅力,的確令人佩服。讀完這書以後,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星期要讀一本書,希望一年可以完成52本。陳健民在獄中也做得到,我沒理由做不到。結果,年終計算一下,一共讀了88本書。我也向陳健民學習,把一些讀書心得寫下來,與他人分享。這亦算是我在二零二零年向自己的一個交代:時勢再困難,仍然有可以做和值得做的事情,只要用心去做便可。

一個星期要看完一丶兩本書,只要有決心,許多人其實都可以做到。

有時候,我會早點起床,看一至兩小時的書才做其他事情。有時候,我會晚一點睡,多看一會兒書。假期時,如果沒有特別的事情,便早丶午丶晚都抽出時間多讀。電視和網上東西則少看一點。這樣重新安排生活的節奏,的確可以多出一點時間來。

單單看書會不會很悶呢?不一定。其實,正如跑馬拉松,不能像跑100米般一鼓作氣,需要分階段和有策略才能完成。有計劃的看書,就要選擇不同類別的書,並按著心情及當天所能夠撥出的時間來讀,那樣便比較容易和有趣,不會變成為達到要完成的數量而讀書。

理論性的書讀多了,可以看一些小説或文學作品。時間少的話,可以選一些短篇小說或文集之類的書。總而言之,保持讀書的習慣,不要讓它停下來。這樣做的好處就像一個人天天運動,手腳自然較靈活。每天讀一點書,會讓人習慣思考,並且感到自己在成長,生活也變得更加充實。

香港曾經是兩岸三地言論和出版最自由的地方,甚麼題材及立場的書都有,報章雜誌的種類和數量都非常多,甚至成為很有文化影響力的一個地方。台灣作家在台灣不容許出版的東西,可以在香港出版,例如陳映真和李敖的書。禁止在台灣出版書籍的大陸作家,香港可以讀到他們的作品,例如老舍和魯迅的著作。大陸不能出版或只能刪除部分內容才可出版的書籍,在香港可以原汁原味的讀到。隨著台灣社會的民主化,也由於台灣人口比香港多,閱讀風氣比香港盛,出版業早已經超越香港了。反而,香港不少文學和政治類的書籍,要被迫或主動選擇在台灣出版,例如董啟章的新作《後人間喜劇》丶韓麗珠的《黑日》和馬嶽的《反抗的共同體:二〇一九香港反送中運動》。內地也隨著脱貧和社會的發展,閲讀人口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亦急劇增長。只要不碰觸政治敏感的內容,出版業還是不斷擴展,書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例如,香港比較少人感興趣的文學或學術書籍,在內地仍然有機會出版,因為人口的基數大。當然,香港的優勢並未完全消失。內地不容許或不容易出的書籍,在香港仍然可以出版,例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趙紫陽文集》和畢仰高(Lucien Bianco)的《歷史的覆轍:中俄革命之比較》。

在香港生活的我們,應該珍惜言論和出版的自由。有時間的話,要多讀點書,多享受思想丶言論和出版自由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