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廬】「修行」 - 給青少年父母

731

梁玉嫻 家庭支援服務中心主任

與友人午聚,詳談近況。大家都有青少年的子女,友人訴說近一年兩個兒子的經歷,都是觸目驚心的。兒子的選擇、變化、生活作息都衝擊着她,友人說時輕描淡寫,但幕幕扣人心弦,她認為我們作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能說能教的,大概都差不多,現在可做的是「修行」,如何將自已的信念繼續實踐和相信,是作為父母的對自己的紀律。對於「修行」這說法我十分同意,但對子女教導的任務是否近完,我可有點異議。

沒有「管教秘笈」

養兒一百歲,長「修」九十九,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所謂父母的「修行」,當然不是指管教的技術和方法,很多父母都不斷努力學習,參加各類的講座和工作坊,這不一定是壞事,我們中心也有舉辦,只是更多時候,看到一些父母,疲勞奔波,卻徒勞無功。

參與這類學習,近年已成為父母的必須,近乎迷信;這種情況,以往多只會出現在幼兒或小學生家長身上,但現在已波及中學至大學,實在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有些家長,前來我們中心參加課程,一臉倦容,趕頭趕命,狀態極差,我會把他們勸退,着他們先多休息或爭取時間與孩子相處,時間鬆動點再來,寧願若有育兒上困難,先來電一起商量商量,他們才稍為安心地離去。坦白說,眼見父母們面青唇白,魂不附體的狀況,就是讓你學會甚麼秘笈,也難以使出;更可況,培育生命又何來秘笈妙法可言呢?

不要亂「忍」

父母的「修行」,更加不是忍、忍、忍,這裏指的忍,當然是強行將情緒壓下來。誠然,有時避免更大衝突,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忍得多始終都有「爆」的一天,到時更難收拾,也可能是無可收拾。對子女的教導,作父母的是責無旁貸,也不是到子女某年齡就停下來;當然,子女成長的不同階段,我們的角色會有所不同。

教導中包括「指導」的能力和「指正」的勇氣,不是你有父母這種身分就可以,要檢視一下自己是否真正有資格,這種「資格」,是指你是否得到子女信任和值得他們參考,父母應經常在這方面自省。反而,「忍」有時會令部份父母放棄對子女的教導,「忍」得多又容易引發核爆,這種絕對「不是」修行,是不負責任。

相信生命

作父母的「修行」,我體會最重要是相信生命。我們對子女自小的教導和陪伴,是他們成長的基礎,也會長久滋養着子女的生命。事實上,父母所作的,不全都是正確,修正再上路,也是父母「修行」之必然。有時父母看見青少年子女一些狀態,不禁會懷疑,是否從前的教導或關係已不復再,我會肯定說「不會」,那只是成長過程,作父母的修行,就是時刻對生命和關係有熱情、有發現、有尊重、有信任,見一步走一步,否則只會被憂慮和沮喪佔據了我們,萬劫不復。

孤單彷徨的青少年父母

飯聚尾聲,我和友人都概歎,很多時候,青少年的父母,內心都是孤單又彷徨的,在子女狀況或彼此關係的艱難中,有時一言難盡,不是不向人傾訴求問,有時明白要「捱」要「等」,需要的反而是獨處安靜,尋回心力,又可前行一步;有時分享了,萬一換來一些陳腔濫調或誤解,反而更納悶。難以想像友人過去一年怎樣熬過,但想深一層,自己又何嘗不是,回首總有動魄時刻,就是見一步行一步,堅守相信的事。